日常里,丁烷气灶和气瓶很常见,但随之而来的是安全隐患,亟待我们加强整治和管理。
使用普遍问题多
餐饮业中,卡式炉的使用非常普遍且频繁。比如,浙江的一家火锅店,每年就要消耗上千个卡式炉气罐。而且,购买渠道多样,无论是网上还是小商店,都能轻松购得。由于生产充装的技术门槛较低,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设备老化、故障现象也较为常见。此外,部分操作人员操作不规范,给安全带来了不少隐患。
与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相较,卡式炉作为一种易燃易爆物品,在使用过程中却缺乏执法部门的监管。在广东部分地区,虽然工商部门负责发放经营许可证,但对于其使用安全,却无人负责监管,这种监管的空白让人感到忧虑。
管理责任有缺失
餐饮业人员变动频繁,对卡式炉的安全管理造成了影响。上海某连锁餐厅,一年内就有大半员工更换。安全规定似乎存在却又不明确,就算有规定,落实情况也不理想。没有人专门负责卡式炉的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大家都不清楚该找谁负责。
许多餐饮店配备了卡式炉,却普遍缺少安全措施和负责人员。在江苏,有一家小餐馆,店主只专注于生意,对卡式炉的安全问题毫不关心,既没有安排专人进行检查和保养,也没有设立操作规程,整个餐馆处于一种无安全保障的状态。
监管部门不明确
丁烷气罐通常是单次充装,但回收管理方面却一片空白。在山东,有一家餐馆,用完气罐后直接丢进了垃圾桶。实际上,气罐内还有剩余气体,若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爆炸或火灾。然而,相关部门并未对此给予足够重视,既未制定明确的回收规定,也未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
监管主管机关的设定,各地实际情况各异。在广东,应急管理部门建议企业向地方机构咨询;上海金山区的做法是向上级请示具体的管理事宜;成都虽有所规定,但总体上仍显得不够清晰。这种状况使得监管工作难以有效实施。
地方政策在探索
广东省应急管理厅要求,经营丁烷气罐的企业需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向所在地相关部门进行咨询。不同规模的企业在申请流程和所需条件上存在区别。以广州为例,大型超市和小型杂货店在获取经营许可证时,所需满足的条件和办理的手续均有不同。
上海市金山区向上级部门咨询,询问气罐是否受《城镇燃气管理条例》约束,以及是否需纳入经营许可。一旦这些问题得到明确,监管工作将更有依据,有助于减少职责不明确的情况。
行业规范有要求
餐饮业需配备正规卡式炉与丁烷气罐。北京某高端餐厅,精选商品,货源正规,确保品质可靠。此外,须按照规范划分餐饮区域与气罐储存区。浙江一家新餐馆便依照规定,设立了专用的气罐储藏室,有效减少了安全隐患。
在使用过程中,若发现气瓶出现松动或耗尽,必须对卡式炉进行整体更换,不得在用餐区域进行维修或替换。深圳有一家火锅店对此规定执行得非常严格,虽然这样做比较麻烦,但确实确保了顾客和员工的安全。
治理回收需加强
必须对气罐回收流程进行规范化,确保购入与回收的数量清晰。重庆某连锁餐饮集团,实行了登记管理,对气罐使用情况进行了细致记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控制数量,防止库存与销售数据的混乱,降低重复充装的风险。
餐饮行业对于丁烷等非城镇燃气燃料的使用亟需全面整治。期盼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具体政策,以彻底根除安全隐患。大家认为目前有哪些更有效的措施可以解决便携式丁烷气灶和气瓶的安全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提出您的看法,同时也请为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