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作为古蜀文明的摇篮之一,滋养了众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鲜明足迹的人物。这些人遍布各行各业,他们的贡献不仅推动了德阳的发展,也为国家带来了积极影响。
东汉德孝典范姜诗
姜诗,生于公元前35年,是东汉时期一位出了名的孝顺孩子。他出生在广汉雒县汛乡,现在这个地方属于旌阳区孝泉镇。他可谓是德孝文化的优秀代表,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他对父母的孝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那个时代,他的孝顺行为成了大家学习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去继承和发扬孝道精神。
东汉文史大家李尤
李尤,字伯仁,生于约55年至135年,来自广汉雒(现今的广汉雒城)。身为东汉时期知名的文史学家和赋铭家,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些作品不仅推动了当时文化的进步,而且让德阳文化在东汉时期崭露头角,并展现出显著的影响力。
三国谋士庞统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生于179年,逝于214年。他本籍荆州襄阳,却与德阳有着深厚的渊源。在刘备帐下,他担任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并肩作战,共商大计。遗憾的是,在围攻雒县时,他不幸被流箭所伤,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六岁。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人才,刘备在罗江白马关古驿道旁修建了祠堂。
蜀汉谋臣秦宓
秦宓,字子敕,出自三国时期蜀汉绵竹(今德阳北部)。他是蜀汉初期的关键谋士,口才非凡。位于德阳市北2.5公里处的秦宓村,因他的祠堂和墓地而得名。在蜀汉的政治舞台上,秦宓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充分体现了德阳人的智慧。
北宋诗家舜钦
苏舜钦,生活在1008年至1048年,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诗人,同时以书法家的身份闻名。他创作了《苏学士文集》等作品,其诗歌和书法都展现出独特的风格,技艺精湛。在文化领域,他占据了一席之地,对北宋文学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增强了德阳的文化影响力。
南宋贤士张栻
张栻,1133年9月15日出生,1180年3月22日逝世,字敬夫,号南轩。他来自南宋汉州绵竹(今绵竹市),是右相张浚的儿子。与朱熹、吕祖谦齐名,被誉为东南三贤。作为南宋初期的学者和教育家,他的学术观点和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
清代农学贤才
农学家来自什邡的徐家场,现名师古镇师古村,家中条件不错。他一生投身于农业研究。亲自耕作于田间,非常看重实践经验。他著有《三农记》和《正情说》,为那个时期的农业进步提供了许多有益的见解。
戏曲诗人调元
1734年,李调元诞生于世。1803年,他走完了人生旅程。他名为羹堂,别号雨村,出自罗江县。在清代,他成为四川戏曲与诗歌的杰出代表,他的成就让德阳在文学界声名远扬。
巡台大臣孟邵
孟邵生于1734年,逝于1815年,字少逸,号鹭洲,原籍中江县南山镇。他在政务和教育方面均有卓越成就,赢得了官场和学术界的广泛赞誉。他的美德和品德广受称赞。他对地方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戊戌志士杨锐
杨锐,生于1857年,逝于1898年,别号叔峤,籍贯四川绵竹。晚清维新变法时期,他初露锋芒,成为一位杰出的参与者,位列戊戌六君子之中。当年,他创建了蜀学会,投身戊戌变法,并留下了《杨叔峤文集》等著作。他的英勇行为,激励了无数人投身于社会变革的道路。
德阳过往涌现了这十位杰出人物,他们来自不同行业,各自在专业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这些人物不仅在德阳,更在四川乃至全国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目前,德阳正策划“六个一批”的文化传承项目。关于哪位名人的贡献对德阳发展最为关键,众说纷纭。欢迎各位点赞、转发,并分享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