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演变趋势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个体身份先是从具有现实属性的物质化开始,而后逐渐朝着数字空间虚拟属性的非物质化方向演变,就如同当下的年轻人热衷于在网络上塑造出另一个自己,以往人们依靠外貌、职业等物质特征来定义自己,如今在网络上趣味、人设成为了身份的一部分,而这种演变正在悄然对自我、他者以及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这种身份演变在现实中是能够找到踪迹的。据调查,超过80%的社交媒体用户会塑造和现实不一样的数字形象。以前人们通过写信、电话进行交流,现在则是在社交平台展示多样身份,社会交往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身份含义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了。
身份建构转变
以往,个人身份建构习惯依赖“我是谁” ,比如在传统公司中,员工更多依据岗位角色来定义自己 。然而现在,“我想成为谁”的预设期待开始流行 ,一些年轻人对平凡打工人身份感到不满 ,于是在网上塑造潮流达人、知识博主的身份 。
社交媒体上信息传播得快,使得多元身份不断涌现。许多人目睹他人成功后,便会盘算着在数字世界里改变自身。好比一些职场新手,借助网络学习塑造形象,企图成为行业意见领袖。身份建构的标准开始渐渐变得模糊、多元。
数字身份影响
数字身份在众多身份类别里影响极大,它成了社交媒体用户的“虚拟替身”,一个在现实中性格内向的人,在网上或许是活跃的社交者,数字身份给人们带来了展示更多面自己的契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现实的欠缺。
大量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很活跃,数字身份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据统计,90%的年轻人借助社交媒体来维护数字身份。这让人们的交流更加便捷,不过也产生了新问题,身份认同变得复杂,焦虑感可能因此产生。
研究现状不足
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关于社交媒体与个体身份建构的研究,其中多数研究聚焦于信息沟通和社会动员功能,例如部分研究集中在社交媒体对政治选举、企业营销的作用,然而,对于数字身份建构的潜在功能,尤其是数字身份焦虑现象的探讨却极少。
许多学术研究和实际生活是相互脱离的。在日常的生活里,社交媒体用户会因为数字身份而产生各类困扰,然而与之相关的学术成果却十分匮乏。这对人们正确认识以及应对数字身份带来的问题是不利的,填补研究空白已经是非常紧迫的事情了。
焦虑表征分析
社交媒体用户存在数字身份焦虑,这种焦虑表现为错失恐惧。人们总会过度关注他人动态,当看到别人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时,就会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比如看到朋友旅游、聚会的照片,就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很无趣。
这种焦虑还表现为对隐私主导权失去控制,在构建数字身份的时候,人们需要披露个人信息,有时会担心信息被泄露,隐私作为数字身份的一部分,失去掌控会让个体非常不安,进而加剧身份认同焦虑。
调适策略探寻
调适对数字身份的焦虑,可从技术、社会、个体多个视角着手。在技术方面,可以开发出更具安全性的隐私保护软件。从社会角度而言,媒体应当引导正确的数字身份观念。就个体自身来讲,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要过度在意虚拟身份的评价。
通过在多方面付出努力,有望缓解数字身份焦虑,比如一些科技公司研发出加密技术,这种技术能有效保护用户隐私,社会进行积极健康的数字形象宣传,能够营造良好氛围。不过要全面解决问题,还需要多方持续合作。
你使用社交媒体的时候,有过数字身份方面的焦虑吗?欢迎发表评论,别忘了为本文点赞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