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企业运营愈发倚重数据资源。如何将这些数据资产融入现有的管理体系,并转化为服务或产品,这既是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了解现有资产管理体系
在将数据资产整合进体系中,首先需了解现有资产管理的具体情况。不同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与结构各不相同。例如,一些大型传统制造业企业,它们可能更重视实体资产的管理及在财务报表中的价值反映。这些企业在各个区域和工厂的固定资产,比如设备,都有详尽的登记档案,管理流程主要围绕采购、折旧计算等方面。在数据资产融合之前,必须对这些流程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找到恰当的融合点。此外,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对资产管理的认知和接受度存在差异,因此在引入数据资产概念时,还需考虑员工的培训与接纳问题。
了解当前体系的不足同样重要。过去,企业在未充分重视数据资产时,往往各自为政管理数据,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共享机制。比如,市场部门掌握着众多客户原始反馈数据,却未有效深入挖掘和转化其价值;技术部门则更注重内部系统稳定,而忽略了业务数据的关联应用。
定义数据资产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数据资产。比如南方电网公司,它们就明白,并非所有数据都能算作资产。只有那些能带来经济效益或对企业管理有重大帮助的数据,才算得上是资产。在金融领域,客户的贷款信息这类数据,就属于至关重要的数据资产。这些信息涵盖了客户的基本身份、信用等级、还款记录等,这些资料能帮助评估风险,也能用于精准营销。
企业需对数据资产进行分类处理。非结构化数据,比如视频、图像等,其管理方式与结构化数据,如表格数据,有着显著差异。以一家传媒公司为例,若能跨部门高效协作,并重视从视频素材中提取创意和情节的价值,这些素材便可能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对这类数据资产进行分类、整理和价值评估,有助于为后续将其转化为服务或产品打下基础。
构建数据资产管理框架
南方电网建立的体系,以“责任、权力、利益”和“数量、成本、利润”为核心,堪称典范。若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也打算搭建类似架构,首先要搞清楚各个部门在数据资产方面的职责。例如,研发部门需开发出既安全又高效的数据管理系统,业务部门则需合理合规地运用数据资产以产生收益。在权限管理上,要严格限制数据访问权限,财务部门只能查阅与数据资产相关的财务信息,而非所有数据。至于利益分配,则需依据数据对最终盈利的贡献程度来决定。
根据既定框架对数据资产进行全程管理。从数据生成、收集、保存等环节,均需投入成本并评估效益。以电商企业订单数据为例,这些数据在用户下单的瞬间产生,经过有效收集并保存,随后通过分析挖掘订单中的热门商品、用户购物习惯等信息,以此促进销售增长,从而完成数据资产从生成到价值实现的整个生命周期管理。
加强技术保障
南方电网实施了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质量管理。医疗企业也应遵循此理念。若病患的病历在收集过程中出现失误,将对后续的诊断与治疗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建立全流程监控体系,对病历数据的录入错误或不完整情况立即发出警报。同时,技术上还需确保数据的安全性。比如,云存储服务提供商运用多种加密技术,确保用户数据在传输和存储环节不受黑客攻击,保障数据安全。
稳固数据平台根基至关重要。对于一家新兴科技公司来说,在处理多种来源的数据时,若要构建起一个强大的数据基础平台,以便在全范围内对各类、各时期的数据进行有效处理,这样才能确保公司业务的顺利扩展。
制定数据标准
缺乏统一的标准,数据资产便难以高效整合和流通。在制造业,生产环节的数据格式因不同生产线而异。确立统一的数据标准,有助于生产数据的顺畅共享。企业应推动内部统一标准体系的构建,例如借鉴南方电网在推进一体化系统和基础技术平台建设方面的经验。
数据标准还包括了接口规范等内容。对于一家专注于软件集成的企业来说,与众多供应商的数据对接时,若缺乏统一的接口标准,数据交互将变得困难。而遵循标准则能确保数据连接无阻,同时还能确保数据得以有效利用。
价值评估与利益机制
建立价值评价机制极为重要。对于通信公司来说,若要对其增值服务进行合理的定价,必须对数据资产的价值进行精确估算。这种评估方法可以灵活运用,覆盖数据处理的各个阶段以及数据共享等环节。比如,在深入分析用户消费行为数据后,推出个性化套餐时,就需要考虑数据对套餐盈利能力的贡献。
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对于吸引各方共同参与合作极为关键。以物流企业为例,若与不同电商平台携手合作,只要利益分配得当,便能激发各方热情,积极共享数据资源,进而创造出更多数据服务与产品。例如,通过共享最后一公里数据来优化配送方案等。
你认为,在你所在的公司里,目前最急需要解决的是关于数据资产整合的哪个关键问题?